发布日期:2024-08-07 20:19 点击次数:114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合作取得了很多丰硕成果,农产品贸易日益密切,农业对外投资合作不断深化配资立案,农业对外援助成效显著,农业科技合作跨越式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聂凤英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农产品贸易领域,自2013年至2023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产品出口总值从6.46万亿元增长至19.47万亿元,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逐年提升,2023年达到46.6%,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最高水平。
聂凤英称,目前,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越南、俄罗斯、泰国和印度尼西亚5个国家,占比60%以上。除这些国家之外,其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中国的农产品经贸往来还有很大的进一步增长潜力。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全面展开,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的释放,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将迎来新机遇。
谈及提升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聂凤英表示,加强农产品运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应该成为当前及未来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重要着力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中,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基础设施都比较薄弱,应该成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合作的优先地区。
中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趋势明显
《21世纪》:自2013年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农业领域取得了哪些合作成果?
聂凤英:我认为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十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产品贸易联通水平不断提升,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展现出强劲韧性,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是农业对外投资合作不断深化。十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投资规模稳步增长,投资领域逐步拓展多元,境外农业合作园区质量不断提升,区域内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畅通、稳定和安全。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农业对外投资领域逐步扩展至生产、初深加工、物流、仓储及销售等各环节,农业“走出去”逐步向全产业链构建阶段迈进。其中,生产环节的投资占比较大,主要涉及农资等农林牧渔专业和辅助性产业以及种植业。与此同时,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投资区域也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以亚非地区为主逐步扩大到全球六大洲。其中,东南亚、非洲东部、中亚和俄罗斯等是重点投资地区和国家,印度尼西亚、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亚洲国家是投资热点国家。
三是农业对外援助成效显著。十年来,中国始终秉承共同发展理念,持续加大对“一带一路”共建发展中国家提供农业基础设施、农资、技术、粮食等援助,帮助这些国家逐步实现农业独立自主发展。
四是农业科技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十年来,中国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向相关国家推广适宜当地气候条件和耕作习惯的优质种子和先进技术,有效提升了当地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为促进全球减贫事业、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智慧。
《21世纪》:请展开谈谈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具有的特点。
聂凤英:近几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合作不断加强,呈现农产品贸易规模及产品数量不断扩大等特点。
一是贸易规模快速增长。“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涉及地域范围广,农业资源丰富,气候多样,这为开展国际农业合作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中国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农业领域的贸易往来日渐频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自2013年至2023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产品出口总值从6.46万亿元增长至19.47万亿元。
二是贸易占比逐步提升。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逐年提升,2023年达到46.6%,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最高水平。
三是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产品进口多元化趋势明显,畜产品、水产品和水果进口额快速增加,满足了中国国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与此同时,植物油和油籽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也始终是中国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口的重要农产品。中国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口的农产品以动物油脂、植物油脂、蜡、精制食用油脂、纺织原料为主。这表明中国消费者对优质动植物产品的需求迅速上涨,同时,也表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此类商品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农产品出口以水果、蔬菜和水产品等具备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最多的是植物产品,其次是食品、饮料等。
四是丝路电商助力“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发展。虽然,以一般贸易方式进行的农产品贸易额约占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产品贸易总额的80%以上,但近年来跨境电商逐步发展为“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增长的新动能。智利葡萄酒、越南紫衣腰果、俄罗斯伏特加、哥伦比亚咖啡等1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农产品持续通过电商平台进入中国消费市场,促进了相关国家农产品贸易增长。
加强运输基础设施联通是未来着力点
《21世纪》:展望未来,你如何看待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增长空间?
聂凤英:目前,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越南、俄罗斯、泰国和印度尼西亚5个国家,占比60%以上。除这些主要国家之外,其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中国的农产品经贸往来还有很大的进一步增长的潜力。整体来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聚集全球60%以上的人口,这为农产品贸易发展提供了潜力巨大的市场,成为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增长点。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全面展开,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的释放,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将迎来新机遇。
《21世纪》:在提升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你有何建议?
聂凤英:我认为可以从几个维度进行提升:
一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尽快建立与国际标准相配套的农产品标准化质量体系。完善农产品出口质量标准检测,加大第三方出口实验室建设,健全检验检疫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检验效率,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监管体系。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标准化信息交流和沟通,及时搜集和调整农产品检测信息,完善标准化评价机制。
二是挖掘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潜力。根据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统计,15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均值超过1亿美元的只有38个,多数国家农产品贸易额都很小。据此,中国应积极挖掘市场规模不大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出口潜力。
三是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容易腐烂变质,增加货损,影响品质。目前,中国农产品出口口岸集中于沿海地区,产销分离进一步加大了农产品无损物流压力。未来,建议将农产品物流与中国跨境电商协调发展,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力度,对农产品运输的专业线路和设备进行升级,建立有效的冷链运输网络。针对农产品出口主要线路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基本情况,在关键节点建立农产品冷链运输的专业物流园区、冷库仓储、海外仓等。大力发展第三方农产品专业物流运营企业,构建主要市场的物流专线,最大程度减少中转过程,缩短配送时限,降低出口成本。为更多因距离问题难以走出国门的农产品品种提供更快捷安全的物流配送服务,助其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
四是加强农产品运输。加强以设施联通为目标的交通基础设施合作共建,可以有效降低距离因素对农产品出口造成的抑制。因此,加强农产品运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应该成为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重要着力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中,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基础设施都比较薄弱,应该成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合作的优先地区。
五是构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通关合作机制。海关效率是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指标,在农产品贸易链条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中国海关应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海关的合作,形成制度化、长效化的大通关合作机制。加强各国海关之间在通关数据交换、单一窗口模式经验和无纸化通关技术的交流和共享,建立“一带一路”海关信息互换和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广中国“智慧海关系统”,推动建立中国与周边邻国共同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提升农产品通关效率。
中国农企“走出去”需解决信息需求
《21世纪》:中国农业企业是助力“一带一路”农业发展的重要参与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面临哪些机遇?
聂凤英: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为中国农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禀赋尤其是耕地资源为实施“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农业合作提供良好基础。由于地理和种植传统等原因,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农产品存在较强的互补性,相互之间的出口优势并不冲突。
中国是人口大国,对农产品有着巨大需求。为了保证国民吃得健康,中国运用了多种措施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对于供大于求的优质农产品,中国可以大量出口,从而有效缓解农产品的滞销问题,同时也可以依托良好品质打开国际市场,树立中国农业品牌与农产品口碑。
《21世纪》:目前看农业企业走出去有何挑战?
聂凤英:伴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大量国外优质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给国内市场造成了一定冲击。同时,国际农产品市场被四大粮商占据,挤压了中国农业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给中国农业企业的对外扩展造成压力。而中国的劳动力红利已不复从前,在农产品价格上不具备明显优势,所以,中国农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无法打开局面。
此外,农业是关乎民生的重要产业,各国对于农业问题都十分“敏感”,对于外国企业在农业领域的投资也十分谨慎,这给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造成了一定困难。特别是在欧美市场,中国农业企业屡次遇到高门槛限制和技术壁垒,大型并购案件也因当地舆论压力而动摇,后续整合和经营也重重受阻。
从目前中国农业企业涉外投资的规模来看,民营企业占大多数,但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并不具备绝对优势。由于自身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差,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较大困难,也阻碍了其发展。
《21世纪》:展望未来,你对助力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有何建议?
聂凤英:当前,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主要集中在种养环节。未来,可向产业链产前产后环节拓展。如此,可以降低投资目标国对于农业用地投资的限制,改善投资环境。同时,可以发挥产业链的消费引导和产业强化功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获得新的盈利点。
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配资立案,还需加强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考虑到投资目标国对于农业用地的关注,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的投资方式,既能减少与当地政府的非经济类摩擦,又能充分利用当地企业的各类资源。
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要“走得出”还要“走得稳”,需要解决信息需求问题。建议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政府部门在信息资源整合、信用背书、组织磋商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打造“一带一路”智慧农贸信息平台。依托该平台,帮助农业企业及时了解各国农业投资政策和产品供求信息,寻求法律帮助和商务指导。同时,通过大数据信息对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进行预判,从而对生产和贸易进行指导。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农产品展会,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企业的相互了解和需求对接。
Powered by 在线杠杆配资_在线配资_股票如何加杠杆_配资专业杠杆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